|
養成自學能力,是教育的根本
張輝誠老師在演講的開場就舉了一個生動而詼諧的比喻:「填鴨式教育的學校就好比一座監獄,每天早晨上課鈴一響就是監獄生活的一天開始了,期間不准講話、不准走動,然後每隔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,中午吃完飯稍微午休一下,下午繼續再來。」
把學校比作監獄,雖然是比較誇張的一個比喻,但是所有的觀眾聽完之後皆是會心的一笑,因為記憶中的填鴨式教育確實是這樣,枯燥又苦悶,好像讀書的目地就只是應付考試和升學!就像張輝誠老師說的:
「人成年之後,沒有學校可以再上,只有通過「自學」才能繼續成長呀!」
張輝誠老師的這一句話擊中了聽眾的內心,也點出填鴨式教學的缺點,他期待老師們能轉變教學方式,這樣孩子們才有能力真正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。
張輝誠老師的分享非常詼諧有趣,他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,隨著他多樣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肢體動作,讓聽眾們的笑聲此起彼落,果然非常「學思達」,一點都不會枯燥無趣!
|
因為誤解,我們感受不到愛
李崇建老師則是透過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及自我剖析來開場,將他成長的一幕幕畫面娓娓道來,述說著他冰冷而悲傷的原生家庭環境,如何影響著他應對外在世界的語言和姿態。他的聲音平靜而有力量,現場的聽眾一片靜默無聲,仿彿跟著他也走進了自己的過往遭遇,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李崇建老師述說了一個他原生家庭的一段往事,妹妹在幼年時,因為學校舉辦母親節大會,由於父母離異,父親不希望妹妹因為沒有家長出席而難過,於是出現在全場都是媽媽的聚會中,父親成為了全場唯一的一位男性家長,更顯得格外與眾不同,沒想到父親的出現,讓妹妹更加生氣和難過。
現場當時進入一種沉重的氛圍,仿佛聽到有人說
…
爸爸好可憐喔
!
唉
!
因為重重的誤解,我們感受不到愛!
|學思達, 猜燈謎的問答模式
張輝誠老師的第二段分享也說了一個童年的小故事,他說自己小的時候很愛去鄉下老家猜燈謎。猜燈謎這種形式很有意思,一定是問答題,每一個燈謎都會有「謎面和謎底」,張輝誠老師在年幼時玩燈謎遊戲,他觀察到若有人答錯,主持人會搖頭,一臉惋惜:「差一點點,還有更好的答案!你再想想!」隨口主持人又多透露一點線索、一點暗示、一點蛛絲馬跡,好讓大家繼續去思索更準確的答案。張輝誠老師說,他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燈謎大會,因為猜燈謎的過程太有趣了!
聽完張輝誠老師藉由猜燈謎的故事,讓聽眾們在歡樂的氣氛下,更輕鬆的了解學思達「問答式」的教學方式,老師一定不先給答案,而是啟動學生的一個好奇心,讓學生成為主角,老師用問題來引導和鼓勵學生找尋答案,這也是學思達其中一個迷人之處。
| 薩提爾模式,好奇心提問模式
同樣的,李崇建老師對薩提爾模式的描述是這樣的:薩提爾模式是一種提問的模式,不是分析的模式,分析的模式告訴你「對錯」,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,是用「好奇心」的提問模式出發,來連結自己和別人,進而建立良好的溝通。
他在分享中提到一本書【絕望者之歌】,是一本關於自我剖析的書,簡介中提到:「憤怒,因為看不見希望;理盲,因為沒有人願意聆聽」。書中描述了一個底層白人家庭出身的人,成為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學生,繼而迎娶漂亮妻子,並過上社會中上層人生活,他彷彿高高在上,但他一點都不快樂。
李崇建老師告訴聽眾,這本書之所以熱賣,是由於書中主人翁願意真實的自我剖析,並且從悲劇中重生。最後,李崇建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聽眾們,
「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件,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!」